2022-01-21 18:53:13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准备到山东视察,许世友的下属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唯恐准备工作出了纰漏,便急匆匆地向许世友请示该怎么招待,正在忙于工作的许世友却大手一摆说道:“我不是说过了吗?不管谁来,都是老一套,不用变。”面对还是有些唯唯诺诺的下属,许世友几句话将他打发了出去。那么许世友所说的老一套指的是什么?他又为什么坚持这老一套呢?
这一切都要从许世友主动申请调往山东开始说起。许世友参军后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很快就由班长晋升为团长,最终成为红五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这都得益于他敢打敢杀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他曾跟随朱德总司令参与太行山作战,并且积极参与建设冀南抗日根据地并率军攻打冀南。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八路军第386旅的副旅长,威名赫赫。随后的香城固战斗成为许世友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1939年许世友和陈赓一起指挥军队打赢了日军,创造了平原反“扫荡”作战的范例。但是,作战成功后,许世友和当时的政委发生了争吵,两人大打出手。随后,为了让许世友进行深刻反省,他被派到华北局党校学习。
许世友向来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唯一的一个爱好就是喝酒,于是时不时的他就要和自己好友一起到党校附近的小饭店喝酒。有一天,正当他们朝饭店走着,许世友大老远就看到朱德总司令正在朝这边走来,于是他急忙跑上去将附近的一个又大又重的石狮子挪了过来。这个石狮子一般人抬不动,客人被堵在里面出不来,没过多久,就开始有人在门口大声抱怨。朱德听到动静急忙赶了过来,见里面已经乱成一团,急忙问道:“这是谁干的?”
许世友见势跑出来说是自己干的,朱德见到是许世友,心中气消了一大半,但还是十分严肃的命令他尽快将这个石狮子搬走。许世友却不依不饶,要求朱德请自己吃饭才能将这块石头搬走。
朱德十分欣赏他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于是笑着说道:“你今天是铁了心要我掏腰包啊,好吧,看在你答应了香城固战斗的份上,今天就算犒劳你。”一到饭桌上,许世友拿起酒就喝,很快就喝得脸红脖子赤的,他借着酒劲向朱德诉苦,说到激动时他还提高了音量:“386旅我是不想回去了,我要求到山东区,你把我放出去看看,看我能不能打仗!”
朱德也不是一个喜欢拐弯抹角的人,他十分理解许世友的心情。回去之后就将这件事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在和许世友进行谈话之后批准了许世友的请求。于是党校的学习生活一结束,许世友就跑到山东担任山东纵队第三旅的旅长了。
后来在许世友的带领下,山东纵队发展得风生水起,在1940年到1948年短短的八年时间里,他先是扫清敌伪,又带军讨伐国民党将领赵保原等人,清除了胶东抗日的阻碍。解放战争期间,他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攻打国民党,很快就解放了山东,使得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为一体。这成为许世友带军生涯中极其辉煌的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许世友为山东做出的贡献,他被任命为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再次被调往山东工作。在山东工作期间,许世友也是尽心竭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当时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的彭德怀,听闻许世友将山东治理得井井有条,便一直想要亲自前去看看。终于有一次他有时间了,便立即前往山东看望许世友的是如何管理军队的。
当时彭德怀刚被授予开国元帅的军衔,许世友的下属一听到这么个大人物要来山东视察,心中顿时慌了,他哪儿见过这种场面?于是他急忙去请示许世友,许世友当时正在忙工作,听到彭德怀要来的消息,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云淡风轻的告诉下属:“我不是说过了吗?无论谁来,都是老一套,不用变!”
“可是……”下属支支吾吾的不敢说话。
彭德怀视察开城
许世友当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像这么大的人物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当地的官员都是小心翼翼地招待着,生怕自己犯错。下属担心如果许世友还用老一套招待彭德怀,怕会让彭老总不高兴。但是节俭的习惯已经刻进了许世友的骨子里,他从来都不喜欢形式主义,而且他和彭德怀脾性相投,相交甚笃,他知道彭德怀从来都是不拘小节的人。于是许世友训斥了他几句,命令他立刻着手去办,还说有什么事情自己担着,下属才急匆匆离去了。
不久之后,彭德怀到达山东,在许世友的带领下,彭德怀视察了山东军区的情况。当他看到将士们在许世友的带领下认真操练、恪守纪律的样子时,心中大为高兴,对许世友更是赞不绝口,更是表示自己在这场视察中学到了很多。两人边走边聊,相谈甚欢,很快就到了吃饭时间。
许世友按照自己的老一套,招待彭德怀的只有一盘炒豆芽,一盘青椒炒肉丝,一个红烧肉,一份麻婆豆腐,还有一瓶已经开了盖的白酒,彭德怀却像是意料之中一样,也没跟许世友客气,直接倒了一杯酒端起来就喝,边喝边开玩笑的说道:“人家都说出家人不爱财,你许大和尚却这么爱财啊!我都亲自到这儿了,你才给我弄四个菜吃啊。”
许世友也不多说,只解释道自己不爱铺张浪费,也不爱摆谱,有这么些吃的就已经够了。彭德怀知道他性格节俭,不仅没有生气,还表示十分赞同:“不摆就对了,我也不爱摆谱,看见摆谱的就来气,现在有些风气实在不好,官越大,招待就越铺张浪费,这根本不是我们共产党的传统,首长更应该带头吃苦。”
彭德怀心中和许世友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是从抗战时期过来的,当时的生活条件都是有目共睹的,有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长征时期更是艰苦,为了活下去,许多将士将自己的皮带和枪带子都吃了,如今生活变好了,更应该知道粮食的可贵。后来,在一次会议中,彭德怀还专门表扬了许世友,并倡导大家都要像许世友一样,爱惜国家的财,军队的财以及人民的财。面对彭德怀的带头节俭,许世友心中对他更加敬佩。
不仅仅是上级视察时许世友如此节俭,就连过年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许世友也是如此。1959年春节的时候,许世友说一会儿家里要来客人,便让厨师多做了几个菜,自己和妻子则是时不时地在厨房打打下手,等待客人的到来。
没过多久,派出去接人的车就回来了,几名连长和班长还有宣传部的人从车上下来,许世友急忙和妻子将人迎了进来,并将准备好的茶和点心给了诸位。他虽然身为长官,却一点架子都没有,亲切地招呼所有人,让他们随意一些。
几个人坐在一起相谈甚欢,许世友还询问了部队里面过年的情况,并嘱咐部长过年大家没有办法回家,要多多关心体贴将士们,军队才能战无不胜。几个人面对许世友的教诲,连连称是。
很快厨师就把饭做好了,依旧是简单的四菜一汤:炒豇豆、清蒸茄子、红烧鱼、油炸麻雀和青菜粉丝汤。所有的菜都是许世友自己种的,麻雀是自己打猎得来的,连鱼都是自己养的,这顿菜没有花费一分一厘也吃的津津有味。
许世友无论面对谁都是老一套的规矩,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许世友出生在河南新县,当年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小山村,他的家中十分贫困。后来,有一个少林寺的和尚云游到此,只说了一句:“在少林寺学武功,管饭!”许世友的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识字和填饱肚子,只好让许世友就跟着和尚辗转到了少林寺学习。
后来因为母亲病重,许世友回到家中。但是战争四起,民不聊生,拥有一腔爱国热血的许世友为了保家卫国,带领军队离开了家乡,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家。就在许世友离开后不久,他的母亲就病逝了,未能在母亲生前尽孝也成为许世友毕生的一个遗憾。
小时候的食不果腹的生活让许世友养成了极其节俭的性格,并且这种习惯伴随了他一生。许世友当上军官之后,一年四季都是一身军装,很少有不穿军装的时候,头上就戴一顶军帽,就算是夏天也不摘掉。他不喜欢新衣服,每次发了新的军装,他都会洗上两遍再穿。就连鞋子还是穿自己编制的草鞋。
许世友之所以对草鞋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小时候贫困,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红军长征时留下的习惯,红军长征时条件十分艰苦,许多将士们不仅吃不饱穿不暖,因为长时间在崎岖的土地上赶路,鞋子也很快就被磨破了,看到将士们的脚都被磨破,许世友心中心疼不已。
好在他有一项编织草鞋的手艺,于是他开始教将士们编织草鞋,保证每一位将士都能“有鞋可穿”。这也导致了哪怕是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慢慢好了起来,他还是喜欢穿着自己做的草鞋,只不过是把草绳换成了布绳。而且就算是接待外宾,他也不改自己的这个习惯,并且还会将自己做好的草鞋送给别人。
在住的方面。许世友更是不拘小节了,有一次他去上海出差,酒店给他提供了规格最高的房间,但是许世友却说自己住着不舒服,要求工作人员给他换一个硬板床来。这可难倒了工作人员,酒店从来只考虑怎样才能让客人住得舒服,从来没有硬板床,但是许世友既然开口了,自己也不能不做,于是工作人员急忙找来几块硬板,为许世友搭建了一个临时的硬板床。
后来,中央考虑到许世友的身体,为他准备了一辆进口越野车,但是许世友从来都不用,他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经常乘坐的老式军用吉普车。虽然坐起来十分颠簸,但是他却十分喜欢,任凭别人怎么劝都坚决不用那辆越野车。
虽然许世友平时生活十分节俭,但是他从来不拿群众一分一毫,对将士们都十分关怀。有一次,他在视察的时候看到部队食堂里的菜单已经半个月没有换了,心中十分生气,立即叫来部队的负责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在负责人表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之后,他才离去。
到了许世友晚年的时候,他还是坚持一贯的节俭作风。1967年,许世友将军在广州迎来了自己的七十大寿,妻儿们都打算叫来几位许世友的老友来为他祝寿,但是许世友知道后立即拒绝了这件事情。当时国家还处于特殊时期,提倡节俭,自己身为领导人物,更是要以身作则,带领群众一起厉行节俭。因此后来许世友七十大寿没有叫来外人,只是家中几个人聚在一起吃了团圆饭。
七十大寿过了之后,许世友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让长子许光为自己做一副棺材,希望自己身死之后可以土葬。但是当时国家正大力提倡火葬,面对许世友的这个要求,儿子显得有些为难。后来,许世友向邓小平请示将自己土葬,众人才知道,原来许世友是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照顾母亲的遗憾,他希望自己去世之后可以葬在母亲身旁,让自己为母亲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得知此事的邓小平当即批准并表示“下不为例”。
虽然许世友最终也没能回到家乡看最后一眼,但是人们对他一生提倡节俭的坚持和对母亲的孝心都钦佩不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