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7:57:12
经历了近1个月的调整,A股再一次站上了3600点,不少优秀的基金也从节后的那波大跌中走了出来,让投资者小赚了一笔,但不少投资者又开始犹豫了,“之前卖早了踏空了,还能上车吗”“为什么3600点我的基金还是没赚钱”“已经盈利了不少,要不要止盈?”……
其实,对基金投资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业绩优异的基金长期持有。短期的波动在时间的长河里微不足道,时间的力量会让你的坚持闪闪发光。
一、3600点买基金晚吗?
面对当前市场情况,投资者肯定想问,现在的点位高吗?还能投资基金吗?
实际上,追溯过去10年间上证指数达到3600点附近的位置,统计从当时开始持有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三年后的收益情况。在上证指数3600点位置开始投资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基本上都能取得不错的正收益。虽然三年间不乏有一些波折,投资者很难确保在买入后立马盈利,但只要“长期在场、长期投资、长期持有”,最终都能实现长期投资的成功。
那么投资者又要问了,到底长期,是多长呢?
对于基金投资人而言,普遍会认为六个月、一年是短期投资,而长期投资期限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如果我们将投资收益翻倍作为投资目标,当年化复合收益率15%,需要5年的时间。
对于不同的投资目标,长期投资的期限不尽相同。通常一些专业评价机构在对基金历史业绩做出评价时,会将3年以下的表现定义为短期表现,3年以上的表现定义为中长期表现。
从基民收益的角度来看,3年也是比较接近中长期获取正收益的合理期限。
二、为什么3600点了基金还没有赚钱
其实最近的行情虽然指数单边上涨,但很多股票却没有涨,特别是一些白马蓝筹股,也使得不是基金还在年后的坑里没有爬出来,不少投资者也表示自己没赚钱,只是看了个寂寞。这就要找原因了,是基金没有踩准热点,还是自己的操作有问题。
1、狂追热点:追热点行业基金和明星基金,谁火买谁,却对分散配置一无所知,白酒火全买白酒,芯片火全买芯片,一旦火势不再,只剩一曲凉凉。
2、资产乱配:对股权、债券、另类资产之间未进行合理配置,所求非所买,风险承受能力低却买了一仓股票,想要高额收益却屯了各类债基。
3、频繁操作:只会一味追涨杀跌,在市场大热时加仓,在市场下跌时不能通过坚持定投或低位补仓的方法来摊低成本,反而一心止损,只能是“扶着墙”黯然退场。
4、持有时间短:想要落袋为安,短线频繁买卖,不仅收益不明显,还会产生不菲的手续费,给基金赚钱做了贡献,自己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钱飞了。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个股票10年,那么你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放弃一夜暴富的贪念,你需要接受基金定投所带来的平均收益。要知道,在证券市场的漫长历史上,能够跑赢指数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归属于70%的亏损者,稍微聪明点的人归属于20%的不赚不亏的群体,而只有10%的人是盈利的。因此,如果坚持拿住基金的人很有希望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成为那10%的幸运儿,这样的结果还能不满意吗?
总之,价值投资的综合收益肯定要好于题材炒作,长期盈利的投资大师绝大多数都是价值投资者,这也是投资者避免赚了指数不赚钱的关键所在。
守住优秀基金,守住和自己相适配的基金组合,相信优秀基金经理的专业力量,想要回血,我们需要更多一些耐心等待。
三、要不要止盈?
关于赎回止盈,建议大家在做决定之前,先问问自己两个问题:1。 是否看好中长期行情?2。 基金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是否看好中长期行情?
对基金投资来说,最好是拿不需要急用的“长钱”进行长期投资,因为时间的力量不可忽视,复利是投资最大的“奇迹”,所以应着眼于长远,关注中长期行情。那么,在止盈前可以问问自己,是否看好中长期的市场行情?如果不看好,可以落袋为安;如果看好,那么建议大家就不要“折腾”了,毕竟每一次申赎都有交易成本。而且,既然是看好,那么未来总归要回到资本市场,我们是否能准确预判该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看到市场跌得多了,大概率不敢买入,错失低位布局的机会;看到市场涨得多了,可能一股脑进来,拉高投资成本,也许比现在拿着不动的持有成本更高。
基金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另外,止盈前还需审视下自己手中的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基金经理是不是换人了,投资策略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是发生了变更基金经理这样的重大变化,那么可以考虑止盈;如果没有话,那长期持有是更为明智的决定。
总的来说,还是建议大家长期持有优秀的基金。股票的涨跌,主要取决于基本面和估值,如果股价持续上涨,估值变高,超出合理范围时,股价回调的概率会变大,此时“止盈”是合乎逻辑的。而基金是一系列股票、债券的组合,优秀的基金经理可以通过调仓买入低估、优质的品种,不断“吐故纳新”,从而保持净值的“生命力”,成为一颗名副其实的“长青树”。所以长期持有优质公募基金持续盈利的概率比较大,频繁交易不仅很容易判断失误,而且还要支付申购和赎回的费用,并不划算。
(文章整理自万家基金、华夏基金、东方红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