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 23:38:21
磷化工自从跨上了磷酸铁锂这趟快车,市场就开始将它列为锂电概念股了。
谁规定人家只能生产化肥?
如今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磷化工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磷酸铁锂电池的累计产量已经达到29.9GWh,占总产量50.3%,同比累计增长360.7%。
昔日被疯狂压迫市场空间,今日几乎可以和三元锂电池平分秋色,市场怎么可能不关注磷酸铁锂呢?
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力,不少头部企业都开始飞速上车,对成功跨界新能源势在必得。
嗅觉最为敏感的资金也看到了这个大趋势,纷纷瞄准各自标的。
截至发稿,ST澄星成功三连板,川金诺涨超15%,宏达股份、兴发集团踏入连板行列,化肥龙头云华天成功封板,还有川金诺涨超19%。
01
说跨界就跨界,凭什么?
凭借着工业级磷酸一铵。
工业级磷酸一铵主要用在磷酸铁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前驱体磷酸铁之上。所以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的攀升,带动磷酸一铵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然而现在有三大情况摆在工业级磷酸一铵面前,主要都是针对供给。
02
是挑战,也是机遇
首先是新增产能的扩张周期很长。
面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现在磷化工行业通行的就是将黄磷和磷肥产能转化为生产高纯磷酸和工业一铵,但是扩张周期至少需要1.5年。
而在这扩产的一年半时间里,新增产能虽然没能转化成实际产能,但是需求可一点都没有放缓增加的速度。
根据方正证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2025年磷酸铁锂需求将快速增长至207万吨,将直接带动工业级磷酸一铵需求增量在2022年达到29万吨,在2025年达到151万吨。
然而目前国内的总产能仅为552万吨,难以满足增加如此迅猛的终端消费。
其次是,总磷加工能力受政策限制。
就像上面一点提到的,产业链内部产能置换是解决当下问题的一条捷径。
然而它的前提是,总产能不受限。
但可惜事与愿违,现如今磷化工属于类牌照业务,产能不是想加就能加,是受到相关行业政策的直接管控。
所以如果为了解燃眉之急而将黄磷或者磷肥的现有产能转为生产工业级磷酸一铵,他们自身的产能大概率就会出现短缺,顾此失彼。
再者,最上游磷矿石可能会不够用。
沿着磷酸铁锂电池的产业链向上追溯,最远就会到达磷矿石。可以说没有磷矿石,在现有技术之下整条产业链都会废掉,磷酸铁锂自然也难以幸免。
但就像很多资源型产业一样,越是宝贵的原料,数量越是有效。
因为它们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磷矿石也是如此。
如果按照每吨磷酸铁锂消耗1.9吨的磷矿石来计算,中国现有储量仅够维持35年左右,所以这就很有可能成为限制住新增产能扩张的“紧箍咒”。
说了三点好像都是在唱衰,但其实不是。这三点确实都是在讲新增产能推进的不易,对于后进者来说都是切实的阻碍。
然而对于已经进场并成功占据市场份额的头部企业来说,这三点条条都是利好。
它们就是推动相关磷化工企业向上发展的最强动力,也是支撑股价上扬的最强基本面情况,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03
相关个股
兴发集团:公司依托自备磷矿石构建了矿电磷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新洋丰: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磷复肥、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现代农业产业解决方案提供业务。
云天化:公司拥有磷矿资源和先进的磷矿石剥采、浮选生产技术,生产的磷矿主要作为公司磷肥、磷化工产品生产原料,部分磷矿产品对外销售。
川恒股份:公司目前主要产品为磷酸二氢钙、磷酸一铵和磷矿石等。有券商近日指出公司凭借磷化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迈进磷酸铁新能源材料领域。
川发龙蟒:公司是工业级磷酸一铵行业龙头,大股东下属天瑞矿业持有马边磷矿。去年公司已开始向磷酸铁生产商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的子公司湖北虹润高科新材料销售工业级磷酸一铵。
(文章来源:九方智投)
文章来源:九方智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