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6 08:50:38
原因是有一个:就是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基数比较大的是社会的底层。你不能要求他们在网上有理性的发言。
这部分人,在过去是没有发言的机会的。从前的媒介,如电视、报纸、广播等,都是属于社会精英人群。那时你看不到电视、广播、报纸上有多少极端言论。
自从人人一部手机挂机宝后,网络上处处都是垃圾。
我记得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还是一块等待开垦的处女地,网上的发言水平比较高。因为当时能上网的人,只是少数人,而且最起码是社会精英人群。比如,家里最起码要有电脑,起码会上网、会打字、会写作。
而现在,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在网上说两句。
互联网让我们平行认知世界,人人有了手机后,每个人都获得了审视世界的“上帝视角”。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俯瞰世界的平台,而层出不穷的概念,给我们提供了俯瞰世界的思维。获得“上帝视角”后的普通人会产生一种虚妄的优越感。
最近几年流行一个叫“幸存者偏差”的概念。大概意思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通俗点说就是,时代的话语权只属于成功者,而失败者根本无法发声。只听成功者的声音是片面的、不理智的,应该多听听的失败者的总结。这样能从多个角度看待一件事情。
这本是一种更理性的声音。但“幸存者偏差”似乎并没有让讨论更理性,反而成了否定成功者的理由。有了这个概念,每个人都可以用“幸存者偏差”俯瞰成功者。逻辑是,你的成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运气好罢了。潜台词是,我要是有你一样的运气,我也一样能成功。
这就是一种虚妄的优越感,意思是除了运气差之外,自己的一切都完美了。举一个例子,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时,就有人说莫言获诺奖只是运气好而已。我不否认所有的成功者都有运气的成分,但要看和谁比,如果把莫言和贾平凹、余华、王蒙、陈忠实等人比,莫言获奖的确有运气的成分,因为中国一流作家的水平不分伯仲,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的确需要运气。但如果将莫言和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相比,那莫言获奖完全就是实力了。
也就是说,只有同一量级的相比,才有“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巴西男子足球队和德国男子足球队比赛,无论谁赢了都是有运气的成分,但这两支队和中国男子足球队比赛,谁赢了都是绝对实力。
幸存者偏差的概念起源于二战时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应军方要求统计战斗机容易被击中的部位,以便采取对飞机的保护措施。统计的结果是,执行任务返回的飞机中,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按理说,应该保护机翼,但军方决定应该保护机尾。因为,机翼被击中仍然能飞回,而机尾被击中后容易坠落。所以,看到的都是幸存飞机的数据。
能在“幸存者偏差”中返回的飞机,首先必须是一架能起飞的飞机,而不是一堆废铁,废铁是没有资格当幸存者的。就像成功者一样,成功者的确也是众多奋斗人群中的幸存者,但首先你不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
当一个人用“上帝视角”去俯视、评价成功者的时候,的确能得到精神上的快感,特别是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就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读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一瞬间,感觉自己不是一个普通人。
网络所带来的“上帝视角”,成为脱离普通人身份的捷径,沉迷于网络资讯的人很享受这种全知全能的感觉,享受在虚拟世界里“指点江山”的快感。他们通过攻击名人,获得和社会名人平起平坐的感觉,比如,攻击作家,证明自己很有才华,只是缺乏成名的运气;攻击商人,证明自己很有能力,只是没有发财的机遇。在全国抗疫期间,一男子在媒体上恶语攻击钟南山,被刑拘15日。该男子24岁,住在一个租金300元的房间里,住处一片狼藉,无正当工作。
我相信该男子辱骂钟南山的时候,定会有一种“全知全能”的快感,当全国人民都在感谢钟南山的时候,唯独他一人在辱骂,这让他自己感觉有别于普通大众,优越感油然而生。
上帝视角是互联网时代的虚妄。到底是我们在控制网络,还是网络控制了我们?网络讯息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如同吸食精神鸦片后的幻觉。在网络的裹挟下,普通人还能褪去虚妄地张狂,回归到真实的普通吗?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接受外界信息越少,就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近。外界信息的干扰让我们走向自负,或者走向自卑,很难回归到最初的平衡点。而做回一个普通人,就是在召回最本真的自我。不断审视自己远比用上帝视角去指责世界更重要。
作者:挂机宝 链接://www.miaokaiyun.com 来源:秒开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